市地重劃 vs. 區段徵收:哪種土地開發方式更適合?

概述: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的核心差異

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是台灣最常見的兩種土地開發方式,兩者雖然都能促進土地利用效率,帶動區域發展,但在執行範圍、分配方式及適用情境上卻有明顯不同。對多數人而言,市地重劃似乎是更佳選擇,原因主要在於其分回比例較高。然而,這樣的觀點其實存在誤解,且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開發時程、稅負計算及公共建設效益。

市地重劃:優勢與挑戰

市地重劃的基本原則

市地重劃是依據《都市計畫法》第58條進行的一種土地開發方式,僅適用於都市計畫範圍內的土地。重劃過程中,地主將土地交由開發單位重新規劃整合,並根據其土地的「權值比例」分回重劃後的土地。

  • 權值比例的計算:並非以原土地面積為基準,而是將土地價值換算成權值,與全區土地價值相比較。權值較高的地主分得的土地較多,反之則較少。

市地重劃的優勢

  1. 分回比例較高
    市地重劃的土地分回比例一般為55%,相較於區段徵收的40%至45%,分回比例更具吸引力。然而,須注意此比例並非絕對,而是依權值比例分配。

  2. 原位次分配土地
    市地重劃允許地主分回重劃區內的原位土地,使土地權利人對未來發展更具掌握性,有助於保有土地的地理優勢。

  3. 多元辦理方式
    市地重劃提供三種辦理模式:

    • 公辦重劃:由政府主導,效率較高。
    • 民辦重劃:由地主提議,需獲得過半地主同意。
    • 自辦重劃:私人主導,需三成地主及三成土地面積同意。

市地重劃的挑戰

  1. 稅負問題
    重劃後的土地被視為原有土地,因此土地增值稅的計算基礎不變。即使享有首次移轉減徵40%的優惠,整體稅負仍可能高於區段徵收。

  2. 開發時程較長
    市地重劃的開發過程常因缺乏強制性而延宕,尤其是自辦重劃,往往曠日費時,增加開發成本並延緩土地活化時程。

  3. 缺乏安置計畫
    市地重劃通常未納入強制性的居民安置計畫,可能導致原住民眾無法妥善安置,影響社區發展的完整性。


區段徵收:全面性開發的利器

區段徵收的基本原則

區段徵收是《土地徵收條例》中規定的土地開發方式,適用於都市及非都市土地。徵收過程中,政府收回土地進行規劃,並以「統籌抽籤」方式分配抵價地給地主,分回比例一般為40%至45%。

區段徵收的優勢

  1. 適用範圍廣
    區段徵收不限於都市計畫範圍,對於農地、山坡地等非都市土地的開發也適用,具更高的彈性。

  2. 開發時程較短
    由於區段徵收具有強制性,且通常伴隨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因此執行效率較高,能更快速完成開發。

  3. 安置計畫完善
    區段徵收過程中,政府需提供居民完整的安置計畫,確保原住戶的居住權益,減少社會爭議。

  4. 增值效益顯著
    區段徵收往往配合交通建設、公共設施等重大計畫,這些建設能顯著提升土地價值,即使分回比例較低,但增值潛力不容忽視。

區段徵收的挑戰

  1. 分回比例較低
    區段徵收的抵價地比例僅為40%至45%,對部分地主而言,可能不如市地重劃來得吸引人。

  2. 土地分配不確定性
    抵價地的分配採抽籤方式,地主對土地的未來位置與規劃缺乏掌握性,可能影響其開發計畫的靈活性。

  3. 民眾接受度低
    由於區段徵收涉及政府強制徵地,部分地主可能感到權益受損,導致抗議或糾紛事件發生。


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的比較

適用範圍

項目市地重劃區段徵收
適用範圍        都市計畫範圍內土地都市及非都市土地
分回比例約55%40%至45%
分配方式權值比例分配,原位次     統籌抽籤分配

開發時程

項目市地重劃 區段徵收
開發效率       時程較長,特別是自辦模式    時程較短,效率較高
執行主體政府或私人僅限政府

稅負與增值

項目市地重劃區段徵收
稅負計算視為原土地,稅負較高       分回土地稅負較低
土地增值    視重劃範圍內開發效益通常因公共建設具高增值效益

結論:如何選擇適合的土地開發方式?

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各有其優勢與挑戰,選擇何者適用需根據土地所在區域、開發目標及地主需求進行綜合考量:

  1. 若地主重視分回比例及對土地位置的掌握性,且土地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市地重劃可能是更適合的選擇。
  2. 若土地位於非都市範圍,或需快速完成開發以配合重大公共建設,區段徵收則更具優勢。

政府在推動土地開發時,應全面考量稅負影響、公共建設效益及居民權益,同時加強與民眾溝通,讓地主充分了解不同開發方式的利弊得失。

透過合理的政策規劃與完善的執行策略,台灣的土地開發能實現永續利用,為地方發展與居民福祉創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