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初衷:大南方新矽谷,描繪產業創新的新未來
為強化南部地區產業競爭力,平衡區域發展,行政院於2025年初核定「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勾勒出以科技產業為主軸,從嘉義以南橫跨雲嘉南至高屏的高科技產業廊帶。該計畫規劃了9大配套措施,試圖建構一個由產業聚落、研發基地、交通動脈所組成的創新經濟體系,目標吸引全球資金、人才與企業投入南台灣發展。
初期規畫中,計畫涵蓋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等地,整體方向可謂雄心勃勃。然而,雖然嘉義市在地理與產業上具有承先啟後的戰略地位,實際計畫中卻未見重大交通建設如輕軌藍線的落實,導致地方政府與民間皆質疑該計畫「有名無實」。
地方呼聲:嘉義市的邊緣化危機
市長黃敏惠:輕軌藍線是串聯產業的關鍵
嘉義市長黃敏惠於4月14日的市政會議中再次公開表達對「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的高度憂慮。她指出,雖然嘉義市被納入計畫範圍,實際上22項與交通相關的建設案中,嘉義市竟無一項入列,形同被邊緣化。她強調:「這是一項有名無實的納入。」
黃敏惠認為,輕軌藍線是嘉義市與周邊產業園區間的重要連結,應當優先納入中央建設清單。該藍線將連接嘉義高鐵站、台鐵嘉義站及主要工業園區,對促進通勤便利、區域經濟流動性及人才交流至關重要。
她透露,早在1999年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就已積極推動輕軌計畫,當時獲得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的支持,但多年來中央始終未兌現承諾,成為一條「有規畫、沒興辦」的輕軌夢。
民意展現:2日內完成84里長與21位市議員連署
針對中央規畫未納入嘉義交通建設一事,嘉義市政府與市議會發起連署,僅花2天時間,就獲得全市84位里長與21位市議員連署支持,顯示地方民意強烈盼望中央正視嘉義市的交通需求與產業發展潛力。
黃敏惠與市議會議長陳姿妏預計於4月17日攜帶連署書至中央部會,親自遞交並陳情,希望喚起中央對嘉義的重視。黃敏惠強調:「這不只是市府的訴求,而是全體嘉義人的期待。」
市府交通處長許啟明也指出,嘉義是全台唯一「有高鐵卻無聯外軌道」的城市,若不儘快啟動建設,不但錯失大南方計畫契機,恐將進一步拉大南北城鄉差距。
輕軌藍線的必要性:從交通到教育的多元效益
交通:嘉義地區高鐵、台鐵串接的關鍵缺口
嘉義目前擁有高鐵與台鐵站點,但兩者之間交通銜接仍仰賴公車與私人交通工具,效率與便利性不足。若能推動輕軌藍線,不僅可有效串接兩大運輸樞紐,亦可沿線服務產業園區、生活機能區與住宅社區,形成完整的生活圈與產業帶。
輕軌系統因其綠色、低噪音、運量穩定等優勢,已成為全球都市推動智慧交通與永續發展的主流方式。在大南方新矽谷這種高科技導向的規畫中,卻缺乏現代化軌道運輸,實為一大缺憾。
教育與民生:學子通學、居民通勤的解方
此次連署行動也獲得教育界高度關注。不少學校代表與教育人士指出,輕軌不僅有利產業通勤,更可提供學生便捷的上下學交通,提升教育資源可及性與學習安全。部分家長更表示,若未來輕軌能設站於嘉義大學、南華大學等學區,將對大學生與教職員提供極大便利。
此外,輕軌也能帶動住宅區與商圈價值,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對於長期交通建設不足的嘉義市而言,這將是一場交通革命,更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轉捩點。
中央地方協調:政策該如何回應地方期待?
地方推動vs中央審慎:兩難的政策平衡
雖然中央在整體規劃上有其預算與政策考量,但若地方政府無法從中獲得實質建設支持,則整體規劃容易流於紙上談兵。地方基層民意具備即時性與真實性,中央若能積極回應,不僅可增強地方執政信任,更可促進區域建設效率。
政策制定不應僅止於「涵蓋」,更需體現於「落實」。尤其對中南部城市而言,過去長期遭邊緣化的歷史背景,使得每一項建設都帶有彌補性與象徵性,輕軌藍線不僅是交通工程,更是嘉義市未來願景的縮影。
結語:不只是輕軌,更是嘉義的未來選擇
「大南方新矽谷」是一項極具潛力的政策願景,其成功與否,取決於中央是否真正落實區域平衡、傾聽地方聲音。嘉義市長黃敏惠與市議會齊心推動輕軌藍線,代表的是超越政黨與立場的民意共識。
在產業、教育、生活品質與區域發展的多重層面中,輕軌藍線的啟動是嘉義邁向現代化與永續發展的關鍵一步。中央若能回應此次強烈民意,將不只是補上一條交通動脈,更是為大南方新矽谷計畫注入真正的地方能量。
嘉義市不該只是地圖上的一塊拼圖,而應是推動南方創新引擎的核心節點。未來如何,就看中央是否願意讓這條「沉睡21年」的藍線,真正啟動,連結嘉義與南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