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中貿易局勢變化,台灣加強防堵「洗產地」行為,力保國際信譽與市場地位
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來自中國的商品在進入美國市場時面臨高額關稅,部分業者為規避此一成本,可能透過第三地進行「洗產地」操作,試圖讓產品以其他國家(如台灣)名義出口至美國。面對這一潛在風險,台灣政府不敢掉以輕心。
經濟部長郭智輝於2025年4月在立法院報告中明確指出,為保護台灣在國際間的貿易信譽,並維繫與美國的貿易合作關係,政府正嚴正面對洗產地問題,並祭出四大策略,包含監測進口量、從嚴處罰、加強反傾銷調查以及加強對業者宣導。違規者最高可處新台幣300萬元罰鍰,情節重大者更可廢止進出口資格。
台灣嚴陣以待:洗產地問題成為台美經貿關係的關鍵試煉
國際壓力下的台灣角色:夾縫中尋求誠信與信任
自美國對中國加徵高關稅以來,中國企業便開始尋找可繞道的出海口,而台灣由於地理與經濟上的關聯性,自然成為潛在的「轉運站」。此情況引發美方疑慮,若無法妥善控管產地標示及出口紀錄,台灣恐將被牽連其中,影響長期以來建立的貿易信譽。
經濟部強調,洗產地問題不僅是法律層面的違規,更是外交與經貿談判中的信任試金石。若無法展現嚴格管理的決心,台灣將在與美國的談判中處於劣勢,甚至可能面臨整體出口產品遭到調查與限制的風險。
經濟部四大策略,全力封堵洗產地漏洞
1. 進口量監控系統上線,追蹤可疑流向
針對從中國輸入的貨品,經濟部已建立「進口量監測機制」,透過大數據比對與貨物流向分析,辨識異常貿易模式。舉例來說,若某產業過去進口量穩定,卻突然出現進口激增,便會引起政府注意,啟動稽查流程。
此外,透過與財政部關務署的跨部門合作,政府可精準掌握進口產品的報關資料與後續流向,減少違規者操作空間。
2. 從嚴處罰違規行為,最高罰鍰達300萬元
依據《貿易法》第17條第2款與第28條,對於產地標示不實或虛偽轉運的違規廠商,政府可處警告、6萬至300萬元罰鍰,情節重大者可廢止其進出口權。
郭智輝部長指出,這些罰則不僅具嚇阻作用,也向國際展現我國政府維護貿易誠信的立場。目前已有個案進入行政裁罰流程,未來將建立公開透明的違規資料庫,進一步強化監督與警示效果。
3. 強化反傾銷調查,鎖定可疑產業與商品
針對可能成為轉運溫床的產業,如扣件、工具機、鋼鐵原料等,經濟部已啟動針對性調查。例如,美國近期加大對中國鋼材的關稅壓力,是否導致中方鋼材傾銷至台灣再出口,美方極為關注。
因此,經濟部委託工總(工業總會)進行產業調查,從源頭釐清材料來源、加工比例與出口目的地,以判斷是否涉及「實質轉型」,從而決定原產地認定是否合規。
4. 加強業者宣導與教育,避免誤觸法網
部分台灣廠商並非蓄意違法,而是因對產地認定規定理解不清,導致誤報或未妥善分類。為此,經濟部自2025年4月起展開一系列宣導會議,首場已於4月15日舉行,吸引超過600名業者參加。
參與者涵蓋機械業、電子業、金屬業、紡織業與化學業等高風險產業,未來預計每季舉辦一次專場宣導,並建立線上查詢平台,供業者隨時查閱相關規範與合規指引。
案例聚焦:扣件與工具機產業成為第一線風險產業
鋼鐵與機械零件,成為「轉運」熱點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與林岱樺於立法院質詢指出,台灣扣件與工具機產業部分原料長期仰賴中國進口,若未謹慎管理,極可能成為洗產地風險來源。尤其是在美國高度關切鋼鐵與金屬製品的背景下,這類產業可謂站在「海嘯第一排」。
郭智輝回應表示,政府已針對相關業者加強宣導,並將產業內部供應鏈透明化納入政策目標,讓企業能清楚辨識材料來源與加工比例,降低違規風險。
國際貿易信譽須共同維護:企業與政府齊心防堵漏洞
經濟部強調,打擊洗產地行為,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企業的自律與合作。對於出口導向明確的企業來說,守法經營是維護品牌與長期市場的根本。
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貿易規則日益嚴謹的環境下,原產地標示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關鍵項目。一旦遭查獲違規,不僅會面臨高額罰鍰,企業聲譽也將受到難以修復的損害。
結語:守住產地誠信,才能拓展更大國際舞台
在美中角力與全球經濟高度變動的背景下,台灣企業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洗產地問題雖由少數違規業者引發,卻可能波及整體產業聲譽,甚至危及國家對外貿易信任體系。
經濟部所祭出的四大防堵措施,是回應這一挑戰的重要起點,但更關鍵的,是產官學界的全面合作與持續努力。唯有落實產地誠信,台灣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穩健前行,贏得更多夥伴的尊重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