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破天荒給出三種經濟成長預估:2025年台灣經濟將何去何從?

三種情境預測揭示台灣經濟的風險與挑戰


樂觀情境:小幅成長但難回疫情前榮景


根據中經院的樂觀情境假設,2025年全球經濟保持相對穩定,關稅政策不再大幅變動,台灣的對等關稅與主要競爭國家差異不大,企業能順利接單、如期交貨,出口保持穩定成長。即便如此,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仍從前次預估的3.12%下修至2.85%。

這顯示出一個事實:即便外部條件穩定,全球市場需求溫和回升,台灣經濟也難以回到過去數年的高速成長。主要原因包括半導體產業逐漸趨於飽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以及新興市場競爭者崛起等多重壓力。


中性情境:關稅壓力升高,成長動能趨緩


若全球經濟略有放緩,美中關係未見明顯改善,關稅水準從原本的10%拉高至15%至20%,將對供應鏈與企業成本帶來實質衝擊。這屬於中經院所預估的「中性情境」,全年經濟成長率預計僅1.66%。


此情境下,台灣企業將面臨訂單減少、毛利壓縮、外資觀望、民間投資意願下滑等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資源有限、無法快速轉單或分散風險,壓力將更為顯著。此外,內需市場的支撐力亦有限,難以完全彌補出口動能不足的缺口。


悲觀情境:關稅戰延長+全球衰退,台灣經濟逼近停滯


在最悲觀的預測中,關稅戰不僅持續,而且擴大,美國與主要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全球消費信心大幅下滑。此時,台灣經濟成長率恐怕僅能勉強維持微幅正成長,預測值為0.16%。


這種情境對台灣的打擊將是全面性的。出口疲軟、內需不振、資本支出保守、企業信心下降,整體社會的經濟活力將遭受嚴重打擊。甚至可能出現失業率上升、資金外流、房市疲軟等連鎖反應。中經院認為這樣的情境發生機率雖然不高,約在1到2成,但其破壞性卻是最大的。




不確定性成為最大敵人


90天對等關稅暫緩,廠商接單如火如荼


目前,台灣出口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短期機會。由於對等關稅政策暫緩實施90天,許多企業正加緊出貨、希望在此期限內完成交付。這造成短期急單湧現,企業排程緊湊、供應鏈緊繃。


然而,這種短暫的繁榮恐怕難以持久。90天之後,若無法確定政策走向,企業將再次陷入觀望與停滯狀態。這種「短暫繁榮—長期不確定」的循環,正是目前台灣企業最憂心的狀況。


中經院策略:為不確定情境做足準備


正是因為高度不確定性,中經院才首次破例提供三種經濟情境預測。這反映出政策機構也意識到傳統單一預測模型,已難以應對現今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局勢。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目前台灣經濟預期最可能落在樂觀與中性之間,即約1.66%至2.85%。雖然最悲觀情境出現的機會較低,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做好風險控管與政策調適準備。




政府與產業該如何因應?


政策層面需強化應變機制


面對這樣的高度不確定局面,政府應強化政策彈性。例如在關稅政策尚未明朗前,提供企業更多短期融資與出口保險支援,避免產業鏈斷裂。並應設法開拓新興市場、分散風險,減少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


同時,也要加快推動數位轉型、綠能轉型等長期政策,提升產業韌性與附加價值。面對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僅靠傳統代工與出口模式,將難以支撐台灣下一階段成長。


企業策略調整為生存關鍵


企業則須加快進行營運調整,包括分散供應鏈、強化自動化能力、建立多元市場等。例如,原本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製造業者,可尋求東南亞、印度等替代基地,以降低地緣風險。


此外,也需加強品牌經營與技術研發,從代工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維持利潤與競爭力。




結語:在變局中尋找轉機


中經院此次破天荒提出三種經濟情境預測,無疑是對現實的清醒回應。台灣經濟正處於風高浪急之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正挑戰著我們的政策韌性與產業應變能力。


雖然悲觀情境並非大概率事件,但也足以警惕我們不能僥倖依賴短期景氣回升,而應積極打造一個更具彈性、創新與韌性的經濟結構。2025年或許是挑戰之年,但若能及時轉型與因應,也可能是孕育轉機的關鍵時刻。


面對未知,我們需要的是冷靜的分析、前瞻的政策與堅定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