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進化版?關稅大刀砍全球 工業地買氣迎變局

從轉單受益者到潛在受害者——台灣工業不動產的劇變起伏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其第一任期啟動的美中貿易戰,對全球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也意外讓台灣工業不動產市場迎來爆炸性成長期。然而,若川普再度當選,並推動更加激進的「美國製造」政策與對全球加徵關稅,則可能導致台灣從「轉單受益者」轉變為「關稅受害者」。本篇將深入探討這場貿易政策轉向如何影響台灣工業地產市場,以及相關產業與資產配置的演變趨勢。




台灣五年紅利:工業不動產市場的黃金期


轉單效應引爆投資熱潮


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開打以來,加速企業「去中化」的布局趨勢。因應高關稅與政治風險,全球製造業開始尋找替代生產基地。台灣因地理位置與產業完整性脫穎而出,吸引包括美光、思科、谷歌等國際科技大廠設廠,連帶推升工業不動產的需求。


2024年台灣工業不動產總成交額達到新台幣1,538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廠房、廠辦及倉儲物流類型的交易占了超過七成。即使貸款利率居高不下,企業的自用需求仍強烈,以因應產能擴張與產品儲存的迫切需要。


科技產業成長帶動科學園區蓬勃發展


南部科學園區(南科)在2024年交出亮眼成績單,營業額突破新台幣2.2兆元,首度超越新竹科學園區。這一波來自先進製程投產的榮景,使得南部地區如台南市、嘉義、高雄等,工業地產需求與價格同步水漲船高。


台南市在台積電、美光等大廠帶動下,2024年工業不動產交易金額高達344億元,位居全台第一,桃園市則以330億元居次。顯示「科技南移」與「產業重心轉移」的趨勢日益明確。




關稅戰升級?企業面臨供應鏈重組壓力


「美國製造」下的全球策略調整


川普若再次入主白宮,其主張的「美國製造」政策可能不再僅針對中國,而是將關稅工具普遍施行於全球主要經濟體。此舉將迫使全球製造商重新檢視供應鏈設計、產能分佈與資產配置策略。


相較於以往僅從中國轉單至台灣與東南亞,未來的轉移可能更趨複雜且高成本。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失去某些來自轉單的競爭優勢,同時還要面對進出口關稅的直接衝擊。


利率高漲與地價攀升雙壓迫使企業更審慎投資


儘管台灣工業地產仍有熱度,但在高利率環境與地價上漲的壓力下,企業對未來擴張投資趨於保守。根據統計,2023~2024年間,桃園市龜山工業區地價年增28%,新北市土城工業區增16%,台南市永康工業區則為13%。而新北產業園區工業地更是突破每坪百萬,成為全台唯一「破百」地區。


自用型企業因長期營運考量,仍持續進場購置工業用地,但對於投資型買家而言,報酬率與風險的衡量已成為進場與否的重要考量。




AI與高效運算需求仍為關鍵動能


AI、HPC與雲端需求撐起科技資本支出


全球科技巨頭持續加碼在AI、高效能運算(HPC)與雲端資料服務的投入,使得半導體供應鏈對產能穩定性的要求更高。這也讓擁有成熟供應鏈與高品質製造條件的台灣,仍保持相對優勢。


尤其在晶片設計、封裝測試與IC製造領域,台灣仍是不可替代的戰略地點。台積電、美光、聯電等指標企業,2024年仍積極擴充產能、收購新廠,象徵台灣的產業韌性與市場信心尚未被關稅陰影全面抹去。




展望未來:重新檢視全球產能配置


地緣政治與資本流動成不確定變數


2025年台灣央行已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至3.05%,反映出全球政經不確定性對台灣出口與投資信心的潛在壓力。亞太區受到貿易壁壘、地緣衝突與資本流動管制等因素影響,企業未來的擴廠與建廠決策將更加謹慎。


高力國際認為,企業在此局勢下,勢必需重新規劃產能分佈、風險管控與資產配置策略,以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市場或地區,提升資產組合的韌性與靈活性




結語:危機與轉機並存,台灣產業需靈活應對


美中貿易戰的延伸與升級,將全球產業推向新一波供應鏈重組潮流。台灣作為過去幾年此波轉單潮的重要受益者,如今也需面對全球性關稅政策與地緣風險所帶來的挑戰。


未來,唯有持續強化本地製造優勢、投入高附加價值領域、優化工業地產與科技產業的協同效益,才能在這場變局中找到新的立足點。企業與政府亦須攜手因應外部變局,從風險中尋找新機會,才能讓台灣工業不動產與產業發展持續穩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