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近半世紀,桃市「國強重劃區」終獲核定拚重生

桃園市區沉睡45年的土地,迎來重生契機


桃園市桃園區文中路一帶的公有保留地,歷經近半世紀的閒置與等待,終於迎來都市再生的契機。這塊早於1979年即被劃設為都市計畫用地的土地,經過多年未能有效開發的沉寂,終於在近日獲得內政部核定,將於2025年4月25日正式公告為「國強市地重劃區」,市府地政局也將啟動實質重劃工程。


桃園市政府將這片珍貴土地重新定位為社會教育、住宅及道路等多功能用途,不僅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更試圖藉由都市規劃翻轉市容、重塑舊市區街廓。這次的開發被視為桃園市都市更新政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歷經45年沉寂的土地,為何至今才啟動開發?


政策與行政程序長期阻礙,土地利用率低落


從1979年被劃為都市計畫用地至今,這塊公有保留地因土地權屬複雜、缺乏具體開發計畫,加上早期地方都市更新政策推動緩慢,使得整個開發計畫進展停滯。隨著市區建設重心逐漸東移,這片位於舊市區核心的土地,儼然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塊「沉睡地帶」。


近年來,隨著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市府在市長張善政的領導下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與土地活化政策,「國強市地重劃區」的開發終於水到渠成,獲得中央核定,將正式啟動改造工程。


桃園市府的戰略轉型:活化老舊地區,均衡發展


桃園市長張善政在市政會議中指出,市府未來將持續推動都市更新與土地重劃工作,特別是針對長期閒置的公有地,將以活化為主軸導向開發,賦予其新的生命與功能。「國強市地重劃區」不只是個案,更是整體都市更新戰略的一部分,後續還將推動中平、龍壽等重劃區,以期達到均衡城市發展的目標。




「國強市地重劃區」的重劃內容與市民期待


引進社會住宅,提供年輕人與弱勢族群居住選擇


重劃計畫中最受關注的亮點之一,是將在近1公頃的土地上興建社會住宅,為年輕人、弱勢族群與新住民提供多元且可負擔的居住選擇。社會住宅的推動,不僅回應當前房價高漲與居住不正義的問題,也為城市引入穩定的人口結構。


未來規劃用途多元,強化生活機能與交通連結


除了社會住宅外,重劃區也將規劃為教育與交通設施用途,包括興建學校、社會教育機構、完善道路系統等,提升整體生活機能。這對於文中路一帶的居民而言,意味著更便利的生活條件與更完善的社區機能。


同時,透過都市計畫整合與重劃,市府也能有效釋放周邊閒置空間,建構出更有秩序與美感的城市環境,改善過去因無序發展所導致的都市雜亂問題。




周邊舊市區同步升級,打造全新街廓風貌


新民大樓拆除後轉型,紓解停車壓力


除了「國強市地重劃區」本身的開發,市府也積極處理周邊閒置建築的再利用問題。桃園國小旁的原新民大樓基地,因結構老舊與安全疑慮於去年拆除後,市府迅速規劃作為臨時平面停車場,預計於4月26日完工,屆時將新增52格汽車與242格機車停車位,將有效緩解桃園市區長期以來的停車壓力。


這樣的措施不僅展現市府活化土地資源的效率,也提升市民生活的便利性,兼顧安全與實用,展現公共治理的新思維。


翻轉街區,帶動區域經濟與民間參與


隨著市區重劃與街廓更新的推進,周邊商業、住宅與文教機能也將隨之升級,進一步帶動在地經濟活絡與人口回流。市府也表示,將持續吸引民間投資參與都市更新工程,創造公私協力的共贏局面,並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建立具現代感與生活品質的宜居城市。




結語:從重劃一區,看見一座城市的再生藍圖


「國強市地重劃區」的啟動不僅象徵一塊沉寂近半世紀的土地即將重獲新生,更是一個城市再造與轉型的象徵。這不只是土地的開發,更是歷史的翻頁、政策的實踐與民眾期待的回應。


透過市府的整體都市更新戰略,桃園市正一步步從工業城市邁向兼具機能與人文的現代化城市。未來的桃園,不再只是交通與人口的轉運站,而將成為真正能夠「宜居、宜業、宜學」的城市典範。從國強市地重劃區起步,這座城市正向更美好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