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頭洲科技園區:大矽谷藍圖下的產業升級引擎,開發之路能否加速?

桃園市經濟發展局指出,當前產業用地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地價偏高: 部分發展較早的工業區以及鄰近都會區的產業用地,地價已 существенно 上漲,增加了新興產業或中小企業的投資門檻。

  • 產權分散: 許多都市計畫工業區內的土地產權屬於私人所有,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難以進行整體性的開發與升級。

  • 公共設施不足: 由於缺乏整體開發,部分工業區內的公共設施,如道路、管線、污水處理等,未能完善建置,影響了園區的整體營運效率與環境品質。

  • 非工業使用混雜: 部分工業區內出現了與工業生產無關的使用情形,例如倉儲、辦公室甚至住宅,造成管理上的混亂,也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 未登記工廠轉型困難: 政府雖積極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化,但冗長的程序與嚴格的規範,使得許多工廠難以順利轉型,也限制了產業的整體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桃園市政府規劃於新屋區梅高路三段及高鐵南路六段旁,面積約26.22公頃的土地,開發新屋頭洲科技園區,其目的正是為了有效解決當前產業用地供需失衡的問題,為桃園市乃至台灣的科技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中央與地方的拉鋸:租售比成為開發進度的關鍵

頭洲科技園區的開發計畫承載著地方政府與產業各界的殷切期盼,尤其該園區被納入桃竹苗大矽谷計畫的範圍,更使其戰略地位顯得格外重要。然而,這項備受矚目的開發案,在送交內政部審議多年後,進度卻未如預期,其中一個關鍵的癥結點,便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於園區土地租售比的歧見。

桃園市議員陳睿生指出,頭洲科技園區開發案一直是地方民眾高度關注的議題,目前仍在內政部審議階段。今年年初,中央政府對桃園市政府提出了調整園區未來租售比的要求,希望將原本規劃的20%出租比例大幅提高至50%。

中央政府傾向於採取「只租不售」的方式,其主要考量有兩點:

降低廠商進駐成本: 對於有意進駐園區的廠商而言,租賃土地可以大幅降低其初期投入的資金壓力,使其能更專注於設備、技術研發與生產。

避免地方政府炒地嫌疑: 中央政府希望避免地方政府藉由開發科技園區帶頭炒作土地,確保土地資源能真正用於產業發展。

然而,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經過詳細評估後認為,如果將出租比例提高到50%,將會對市府的財政造成過重的負擔。經發局長張誠解釋,開發園區所需的土地取得成本以及後續的工程經費龐大,若僅以50%的土地進行出租,恐難以在合理的期限內攤還相關支出,進而影響市府的財政狀況。

財務可行性與公益性的角力:內政部的審查重點

頭洲科技園區開發計畫的公益性與必要性報告,自2018年起便送交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進行審查,至今已歷經四次審查,目前仍處於「保留再議」的狀態。這顯示中央對於此開發案的公益性、必要性以及財務可行性,仍存在一定的疑慮。

內政部在審查意見中明確指出,關於本園區產業用地的出租比率,應在財務可行的前提下再合理提高,並建議桃園市政府必要時可考慮舉債辦理,同時配合財政收支劃分法,重新評估舉債的可行性以及調整出租比率的可能性。

目前,桃園市政府經發局正積極根據內政部的書面審查意見進行研議,目標是將出租比例調整至50%,並重新評估其財務可行性。預計在今年五月底前,將修正後的公益性與必要性報告再次提交給內政部審查,希望能盡快獲得中央的核准。

大矽谷戰略下的綠色通道:加速審查的期盼

值得注意的是,桃園頭洲科技園區被納入中央積極推動的「桃竹苗大矽谷計畫」範圍內。該計畫旨在整合桃竹苗地區的科技產業資源,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產業聚落。為了加速大矽谷計畫的推動,相關部會正積極建置綠色通道,以簡化和加速相關開發案的審查流程。

桃園市政府經發局表示,除了期盼中央能透過綠色通道加速頭洲科技園區的審查流程外,也希望中央能因地制宜,考量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對於「只租不售」的政策能有所彈性調整。畢竟,一個能兼顧中央政策目標與地方財政穩健的開發方案,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地方的期盼與挑戰:開發後的產業願景

對於新屋區乃至整個桃園市而言,頭洲科技園區的成功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地方期盼透過該園區的設立,吸引更多高科技產業進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提升桃園市在高科技產業領域的競爭力,使其在大矽谷計畫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然而,頭洲科技園區的開發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 審查時間的不確定性: 內政部的審查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園區的開發進度,若審查時間過長,可能會延誤產業發展的時機。

  • 財務壓力: 如何在提高出租比例的同時,確保市府的財政負擔在可承受範圍內,是地方政府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

  • 招商引資: 即使園區成功開發,如何吸引優質的科技廠商進駐,也是未來需要積極努力的方向。

  • 周邊配套設施: 為了吸引人才,園區周邊的生活機能、交通配套等也需要同步規劃與提升。

結論:頭洲科技園區的未來,繫於中央與地方的共識

桃園頭洲科技園區的開發計畫,不僅是解決桃園市產業用地困境的重要一步,更是台灣在全球科技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佈局。其納入桃竹苗大矽谷計畫的範疇,更使其肩負著推動區域產業升級的重責大任。

然而,開發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中央政府基於國家整體產業發展與土地政策的考量,希望提高園區的土地出租比例,以降低廠商的初期投資成本,並避免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炒地行為。而地方政府則需考量自身的財政能力,確保開發計畫的可持續性。

目前,雙方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協商階段。內政部的審查重點在於開發計畫的公益性、必要性以及財務可行性。桃園市政府則積極回應中央的要求,重新評估調整出租比例至50%的財務可行性,並期盼中央能考量地方財政狀況,在政策上展現一定的彈性。

頭洲科技園區的未來,繫於中央與地方政府能否達成共識,找到一個既能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又能兼顧地方財政穩健的解決方案。唯有透過更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才能加速園區的開發進度,讓這個承載著產業升級希望的科技園區,早日為桃園、為台灣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地方殷切期盼,在中央政府建置大矽谷綠色通道的助力下,頭洲科技園區的審查能夠加速進行,讓這片被視為大矽谷重要拼圖的土地,早日展現其應有的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