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6 小時前 點閱: 8 升值與關稅齊來,2025下半年成為台企煎熬期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指出,美國政策現在已經走向「環環相扣」的局面。一旦「大而美」法案正式啟動,美國將實施大規模減稅計畫,而財政缺口必須從其他地方填補,對等關稅就成為可能的籌碼。這意味著,美國將對貿易順差國施加更大壓力,台灣自然在名單之列。與此同時,為減輕債務利息支出,美國聯準會可能選擇降息,進而導致美元走弱、非美元貨幣走強,台幣、日圓、韓元自然升值。這對台灣出口商來說,是典型的「雙重打擊」:一方面成本增加、毛利壓縮;另一方面又面臨關稅調升的壓力。央行干預有限,企業應對升值風險需自立自強雖然央行近期多次進場干預匯市,試圖壓抑台幣升值,但市場普遍共識認為,這一波台幣匯率「應該是回不去了」。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指出,第1、2季出口數據雖然亮眼,但因升值太快,企業反應不及,導致利潤受損。他語重心長地說:「不能等著挨打,不然都賠出去了。」無論大、中、小企業,都紛紛啟動避險機制,積極佈局匯率風險管理,從金融工具對沖、海外採購調整到供應鏈再分配,全面迎戰這波升值浪潮。升值非短期現象,美債與政治干預才是背後主因中經院副研究員陳馨蕙則指出,這波美元弱勢的根源在於美國巨額債務與其政治操作。川普為降低債務負擔,始終主張降息,甚至可能在當選後更換聯準會主席,使利率與匯率由政治主導。她直言:「利率、匯率由政治決定」,在這種局面下,即使台灣央行想逆勢操作,也力有未逮。她強調,如果聯準會真的如預期降息,那麼美元貶值趨勢將持續,而亞洲貨幣勢必難以走弱,台幣、日圓、韓元升值壓力不減。川普再起,對等關稅與非關稅障礙成台商心頭大患「TACO」政策何去何從?川普是否再次退縮?媒體追問川普是否會重啟對等關稅(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 簡稱TACO)政策,雖然川普一向臨陣退縮,但隨著2025年美國政局變化,這一次他可能不再退縮。陳信宏指出:「你看有多少國家完成談判?四個、五個⋯⋯」表示川普一旦下定決心,對等關稅政策隨時可能上路。對等關稅背後的邏輯並非單純貿易保護,而是配合減稅與財政壓力調節機制的一環。若美國執意維持貿易平衡,甚至考慮納入非關稅障礙,像是出口補貼、匯率政策等,也會進一步打擊以出口為核心的台灣產業。納瓦羅主張匯率正常化,順差國貨幣需升值川普的經濟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強調,貿易順差國的貨幣應該升值,才能透過市場機制減少順差。他認為,美國不應再接受其他國家長期透過壓低匯率維持競爭力。若這一邏輯成為美國貿易談判的核心條件,台灣、韓國與日本都將被要求「匯率正常化」,即放任本國貨幣升值。這也意味著,即便台灣央行干預匯率,美方也可能將其視為操縱市場的行為,進而以懲罰性關稅回應。唯一亮點,AI供應鏈需求持續強勁在全局皆空的環境中,AI成為少數的亮點。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簡錦漢指出,AI是「剛性需求」,不僅短期內無可取代,且終端應用正在快速擴散。他提到:「AI不只是下半年,甚至明年、後年,還是會持續的成長。」現在的電商平台、影音串流、智慧製造都離不開AI支援,例如推薦系統、語音辨識、流程優化等,都是AI驅動的成果。即便全球需求轉趨保守,AI相關產品仍維持高速增長態勢。台灣AI供應鏈實力堅強,成避風港台灣在AI伺服器、晶片設計、高速記憶體等關鍵環節上具備競爭優勢。王健全指出,AI需求強勁可能緩解升值帶來的負面衝擊。這讓部分台商選擇加碼投資AI應用與設備,作為對抗其他不利因素的戰略避風港。結語:匯率、關稅、需求疲軟,三殺來襲,唯有轉型突圍下半年,台灣企業面臨的挑戰遠超預期。新台幣升值、對等關稅壓力與全球需求疲弱,構成「三殺」局面。而這背後,源自美國政策的連動效應,從債務到利率、從減稅到關稅,政策環環相扣、變數重重。儘管央行嘗試穩定匯率,市場力量與國際政治終究非單一國家能逆轉。台商唯有超前佈署,從產品升級、數位轉型、分散風險到擁抱AI,才能在亂流中突圍而出。未來的台灣企業,不能只靠「出口換匯率」的老邏輯生存。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