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1 天前 點閱: 16 關稅政策持續不變 企業壓力與通膨壓力同步上升川普關稅政策回歸 不確定性籠罩市場對等關稅8月上路,企業成本將快速上升自美國政府宣布將於2025年8月1日起實施對等關稅,許多企業與經濟學家對未來市場走勢表示擔憂。這一政策延續了川普時期的強硬貿易立場,但在全球貿易環境尚未完全復原的背景下,卻可能帶來全新一波通膨壓力。目前,美國針對進口電子產品、家電、服飾、家具等依賴國外供應鏈的商品提高稅率,一旦關稅正式生效,將直接推高企業進貨成本。根據統計,2025年2月至6月間,家電價格已上漲5.7%,家具價格也漲了1.7%,此趨勢恐在年底明顯擴大。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企業決策與市場預期儘管目前尚有部分企業持觀望態度,但根據供應鏈專家的預測,等到8月底開始實際徵稅後,市場價格才會真正反映出關稅影響。企業雖不願過早調漲價格,但終將面臨「要麼壓縮利潤,要麼調高售價」的兩難抉擇。對於經濟學家來說,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政策不透明且反覆無常。川普團隊聲稱「關稅不會推升物價」,但市場實際反應與歷史經驗顯示,長期來看,關稅幾乎總會轉嫁至消費者。2026年成通膨高峰 預警信號已浮現CPI數據已透露物價壓力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資料,2025年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7%,明顯高於5月的2.4%。其中,食品、住房及二手車價格持續攀升,已成為潛在的通膨引爆點。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這波漲幅只是起點。通膨的真正高峰預計將出現在2026年,當屆時企業無法再吸收額外稅負、庫存耗盡、進口成本全面反映在售價時,整體經濟體系將難以承受其衝擊。零售商短期因應有限 長期風險不可忽視部分零售商試圖透過「提前進貨、囤積庫存」來延後漲價壓力,但這一策略僅能短暫奏效。業界普遍認為,到了年底前,商品售價勢必上調,尤其是家用電器與進口家具等高關稅產品。屆時,消費者將感受到明顯的生活成本壓力,特別是在**購物季(如感恩節、聖誕節)**開始時。經濟學家指出,每戶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可能因此多支出約2300美元(約新台幣6萬8000元),這將進一步影響消費信心與家庭開支結構。企業壓力加劇 產業影響分化顯著進口依賴產業首當其衝受關稅衝擊最大的將是那些仰賴國際供應鏈的產業。電子產品、服飾、家電、家具等行業成本大幅提高,企業只能透過漲價、降低品質或縮減利潤來因應。根據產業數據,家電業者普遍面臨零件成本上漲10%以上,加上物流與運費仍高居不下,導致最終售價難以維持原有水平。家具產業也面臨相似挑戰,尤其對中小型製造商而言,現金流與庫存壓力恐成致命風險。本地製造企業受益有限雖然部分支持關稅政策者主張,此舉將有助於推動美國製造回流,但實際上,多數本地企業依舊需要依賴國際零組件與原物料,無法完全脫離全球供應鏈。此外,本地製造業所需的轉型投資時間與成本均高,不可能在短期內填補進口商品缺口。這使得整體產業面對政策的調整空間相當有限,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價格調整來維持營運。結語:經濟重壓已至,政策調整成關鍵目前,美國關稅政策的方向與執行方式,正在成為企業營運與家庭生活的主要壓力來源。短期內,市場尚未全面反映這些政策的實際影響;但隨著2025年底的臨近,關稅壓力將開始蔓延至每一個消費層面。多數經濟學家預測,若美國政府不調整目前的關稅政策,2026年將面臨通膨全面爆發的情境。企業不再有空間壓低價格,消費者也將在生活開支中面對更嚴重的負擔。政策制定者應重新審視現行策略,兼顧貿易平衡與經濟穩定,否則不僅企業難以為繼,整體經濟成長也將受到拖累。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